close

日本人精神的核心  武士道

日本人精神的核心  武士道

日本武士是日本身份制度下的士族階層,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改新之後,作為封建貴族莊園的護從而出現的。後來武士不斷壯大,開始介入政治。它本身分化出將軍、大名、家臣、足輕、鄉士等20多個等級,成為日本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勢力。早期武士其實是僱傭兵,在戰國時代是下剋上時代,武士道真正完成於德川幕府時代,來源於神道教、佛教。從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於主君,尊敬祖先;從佛教的日本禪宗得到了專注、平靜、沉著、不畏死;從儒學中得到了五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內容。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規範。經過十二世紀晚期的發展,武士道在16世紀成為成文的準則。

武士道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江戶時代之前,江戶時代,和明治維新之後。

江戶時代之前:主要崇尚個人榮耀與家族名譽,講究個人實力,不尚下對上的忠誠,也就是流行以下剋上,提昇個人與家族的政治威望,典型代表是平清盛、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江戶時代:幕府為了安定社會,制定諸多武家法規,本份,得主盡忠,忠於主君,不顧身家,報恩,克己,面對逆境而不動搖,以內在的修行,穩定武士階級的倫常,外在上也以嚴格取締的方式約束對上不敬的行為,把社會帶向和平穩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蔭,這些武家法規,就形成了現在所謂的武士道,這使得武士有了恆常效忠對象。

明治時代之後:因實行四民平等、廢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而後隨著軍國主義的發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並被強調成對天皇的徹底服從與勇武。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轉變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武士道發展轉化為近代軍人精神倫理和擴展為國民普遍道德及行動準則的武士道,更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明治政府以贖買方式廢除取消了武士身份等級及財產特權,武士階層隨之瓦解。1878年,陸軍卿山縣有朋以陸軍省(相當於部)名義發布的《軍人訓誡》,就要求軍人必須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向軍隊灌輸絕對尊崇天皇的思想;還特別提倡「武士道」精神,宣揚軍人精神的三大根本在於「忠誠」、「勇敢」、「服從」的武士道精神。1881年建立了憲兵制度,1882年又以天皇名義發布《軍人勅諭》,再度重申軍人應絕對遵守「武士道」的「忠節」、「武勇」、「禮儀」、「俠義」、「質素」等,把武士道進一步發展為近代軍人的信條。

1890年更頒布強調「和魂」的《教育敕語》,本著「以儒教為根本」的原則,倡導全日本國民均「應義勇奉公,以輔仁天壤無窮之皇運」,以為天皇之「忠良臣民」,武士道全民化確立了明治時代的武士道,皇國臣民化構築了「一君萬民」體制,把國民道德規範總結為「孝悌忠信」與「共同愛國」兩大綱目。臣民對於天皇的「忠誠」賦予「愛國」的意義,使武士道精神披上「愛國主義」的軀殼,體現出近代國家意識。於是武士道成為近代日本教育方針的靈魂。建構起以武士道精神、國家主義為核心,以忠君愛國為內容的近代國民道德。一是以忠孝為本,尊崇五倫五常等儒家倫理綱常。《教育敕語》要求臣民「克忠克孝」,並與「皇祖皇宗」的「肇國宏遠」相聯繫,稱其為近代日本「國體之精華」,「教育之淵源」。宣傳家族國家觀,奉天皇為最高家長。在五倫五常方面,《教育敕語》亦要求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等。二是倡文武兩道,但以武為先,強調「尚武精神」。

明治時代的武士道是以「忠君愛國」為核心的。武士道從幕府時代效忠各自主君,轉而強調全體日本人只效忠天皇個人。同時打破重義輕利的武士道傳統觀念,提出「士魂商才」方針。「士魂」,即武士之魂、武士精神,其核心就是「忠君愛國」觀念;「商才」,即經商之才。1911年,明治政府在全面修訂的修身教科書中明確形成了家庭國家觀。修身教科書明確指出整個日本社會是一大家庭,而皇室是宗家,對雙親的孝和對天皇的忠是緊密一致的。

福澤諭吉強調維持士風是萬世不變的要義。新渡戶稻造呈給明治天皇的『上英文武士道論書』中認為「武士道興於茲,輔佐鴻謨,宣揚國風,使眾庶皆歸忠臣愛國之德。」新渡戶認為孔子的教誨是武士道最豐富的源泉。武士道對男性和女性要求稍微不同。對於女性而言,武士道意味著守衛自己的貞操(當作為武士的女兒時),教育子女,支持丈夫及維繫家庭等。戰後,日本銀行在1984年更改紙幣上的圖案設計,採用福澤諭吉像為一萬日圓,新渡戶稻造像為五千日圓,夏目漱石像為一千日圓的圖樣。而此三人對武士道都表示積極的讚賞,三人的看法雖說一致也存在著微妙的差異,但也表示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相當受武士道的影響。

武士道(武士道ぶしどう),是日本武士(侍さむらい)所秉持的精神信念和價值觀,也是日本文化的瑰寶,塑造了不屈不撓的戰士形象。儘管時代變遷,武士道的價值觀在日本社會中發揮著穩固的影響力,為日本文化帶來不朽的魅力。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武士所秉持的核心價值觀,蘊含義、勇、仁愛、禮節、誠實和名譽等特質。義是指武士對正義和道德的堅守。勇要求武士在戰場上英勇無畏。仁愛則體現同情心(同情心どうじょうしん)與慈悲心(慈悲心じひしん),禮節則要求武士遵守嚴格的禮儀。誠實代表誠信和真誠的態度,而名譽觀要求武士保持高尚的名聲。

武士道的道德規範涵蓋了多個重要特質,分別是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

 

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

●義(義ぎ):強調武士應該追求正義和道義,始終堅守正確的道路。武士應以公平、正直的態度行事,尊重他人的權益,並努力維護社會的和諧。

●勇(勇ゆう):指的是武士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勇氣和堅毅。武士應保持英勇無畏的精神,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不退縮,勇往直前。

●仁(仁じん):是武士道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觀,要求武士表現出同情心、慈悲心和關愛之心。武士應尊重他人的感受,關心社會弱勢,以仁愛之心待人。

●禮(礼れい):強調武士應遵守嚴格的禮儀規範,尊重他人並遵守社會規範。武士應以優雅的態度處世,對長輩、上司和他人表現出恭敬之心。

●誠(誠まこと):是武士道中極其重要的品質,代表著誠實和真誠的態度。武士應保持真實、誠信,不欺騙他人,堅守諾言。

●名譽(名誉めいよ):強調武士應保持無懈可擊的名聲,以清白(潔白けっぱく)的形象示人。武士應該追求高尚的名譽,避免行為帶來恥辱。

●忠義(忠義ちゅうぎ):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要求武士對君主(主君しゅくん)和家族絕對忠誠。武士應願意犧牲自己(自己じこ犠牲ぎせい),保護家族和主人的榮譽,無論生死。

 

武士刀象徵著武士道精神和武士的身份地位。也被稱為刀劍,是武士的主要武器之一,擁有優雅的外形和鋒利的刀刃,蘊含著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武士道精神的影響關鍵在於《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戶稻造。在這本書中,他以英文詳細寫出武士道的精神和日本文化傳統。《武士道》一書影響深遠,不僅讓武士道的精神對現代日本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在國際間塑造了日本武士道的形象,使得武士刀和武士道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象徵之一。

雖然日本已經不再是武士社會,但武士道的核心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影響著日本人的價值觀和行為。在傳統價值上,武士道是日本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傳統價值觀的象徵。許多日本人仍然尊重和重視這種傳統價值觀,並將其視為引領他們行為的指南。

 

在教育上,武士道的精神在教育體系中仍然有所體現。學校強調品德教育,讓學生了解並尊重武士道中所蘊含的道德規範,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另外在商業倫理中,武士道的忠義和誠信觀念在商業世界中仍然受到重視。許多日本企業強調對公司的忠誠和對客戶的誠信,以維護公司的名譽和信譽。

 

武士道的精神在現代的藝術和文化領域中持續發揮著影響力。武士道的故事和價值觀成為了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等藝術作品的題材,並且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武士道的精神也對許多日本人的個人品格產生了影響。例如,尊重他人、堅持正義、勇於面對挑戰等價值觀在日本社會中仍然是重要的品德。

●武士道(ぶしどう):武士道。

●侍(さむらい):武士。

●同情心(どうじょうしん):同情心。

●慈悲心(じひしん):慈悲心。

●義(ぎ):義氣。

●勇(ゆう):勇氣。

●仁(じん):仁愛。

●礼(れい):禮節。

●誠(まこと):真誠。

●名誉(めいよ):名譽。

●潔白(けっぱく):清白。

●忠義(ちゅうぎ):忠義。

●主君(しゅくん):君主、主人。

●自己犠牲(じこぎせい):自我犧牲。

●切腹(せっぷく):切腹自殺、自刎。

●仇討ち(あだうち):報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 南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Yu 的頭像
    Eric Yu

    游家仁的部落格

    Eric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