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第二季業績超出預期,卻被市場認為不夠驚艷,造成股價下跌。外媒認為,輝達的未來繫於挑戰技術極限的晶片,但事實證明晶片越大,生產難度就越大,其最新款晶片的製造遇到挫折,導致出貨延遲及成本上升,就是明證。
《華爾街日報》報導,為了保持在AI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輝達押注晶片越大越好,最新AI晶片大約是去年初以來推動其業務爆炸式增長晶片尺寸的兩倍大,這款名為Blackwell的新晶片據稱性能更大,包含的電晶體數量是前者的2.6倍。
不過,晶片越大,生產難度就越大,新晶片Blackwell的生產遇到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利潤率收窄,受這些因素影響,輝達一度高歌猛進的股價29日下跌6.4%。
有關市場對Blackwell晶片疑問,輝達財務長 Colette Kress 解釋,公司對 Blackwell 進行了更改,以提高產量。黃仁勳也說,預計第四季 Blackwell 營收將達數十億美元,但無法確定 Blackwell 將產生多少確切的收入。
報導指出,任何重大缺陷都可能使一塊價值4萬美元的Blackwell晶片報廢,並影響整體生產的良率。行業分析公司TechInsights副主席G. Dan Hutcheson表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讓不同晶片組件協同運轉,以及良率,當晶片單個組件的良率不夠高時,「你會發現一切會很快變糟」。
報導提及,最近輝達已從以往每兩年發布新一代晶片,轉變為每年發布一代,這增加其迅速解決製造問題的壓力。輝達在周三(28日)提交的一份監管公告中也承認這一問題,稱「新產品推出頻率和複雜性的提高,可能會導致品質或生產問題」,這可能會增加成本或造成延遲。
這樣的問題並非輝達獨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晶片製造商希望通過增加晶片尺寸提升處理能力,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此類問題,而且透過改變晶片設計來消除缺陷或提高良率的做法,在行業裡也很常見。
輝達 (NVDA-US) 的支持者一直強調人工智慧 (AI) 革命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對大型科技公司 AI 支出的清算已經在醞釀中,凸顯出該技術所謂的征服世界的潛力與非輝達公司缺乏實質投資回報之間的脫節。
這個障礙在輝達財報電話會議上得到充分展示。幾位分析師向執行長黃仁勳詢問了所有 AI 資金的去向,以及該公司如何看待有關 AI 產業巨額資本支出及其更具投機性回報的問題。
對於輝達、其他一些硬體公司和 AI 牛市來說,這些回報已經到來。但對於大型科技公司及其他領域的其他人來說,結果仍遙不可及。
對 AI 的炒作是否會同時處於其周期的結束和另一個周期的開始?這似乎取決於時間表,以及投資人是否可以接受從指數成長退回到線性成長。
除了輝達的獲利下滑之外,該公司的業績都超出預期,但沒有像之前幾季那樣誇張,顯示對 AI 投資的興趣似乎還沒有得到滿足。
不過,雖然 AI 產業確實不再像早期的迷因幣狂熱,但對 AI 支出的最新一波檢視更多是一種輕微的重新調整,而不是典範的轉移。
以 OpenAI 最新估值為例。就在黃仁勳回答有關投資回報率詢問的同一天,《華爾街日報》報導,引發 AI 風潮的這家 AI 寵兒正在進行募資談判,對 ChatGPT 製造商的估值超過 1000 億美元。
這個數字與星巴克 (SBUX-US) 和英國石油 (BP-US) 的估值相當,顯示熱潮距離放棄或回檔還很遠。不過反對者可能會說,針對 OpenAI 的熱錢可能並不是衡量 AI 技術可行性的最可靠衡量標準。
與此同時,科技巨頭仍處於投資模式。對於難以持續的 AI 時代、不斷膨脹的資本支出以及不確定的收入流的所有討論,大型科技公司的執行長們都全力支持。這幾乎完全解釋了輝達 122% 的收入成長。
但這也凸顯了提供 AI 晶片與依賴這些晶片的有前途、革命性、未經驗證的軟體之間的另一個錯位。輝達獨特的成長故事仰賴科技平台的 AI 願景。
隨著科技公司全面追求 AI,對輝達硬體的需求持續飆升。但在某種程度上,投資人對有形回報的抱怨可能會導致公司規模縮減,從而損害輝達的利益。但就目前而言,大型科技公司的執行長們在 AI 下了如此大的賭注,很難理解什麼才能說服他們就此收手。當你的職位夠高,收手就失去意義;追逐損失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堅持。
既然所有主要的 AI 公司都已經發布了財報,那麼科技界參差不齊的財報季是否代表著買入機會,還是對 AI 真正價值進行更準確評估的轉向?在投資放緩之前,很難知道具體情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