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簡稱長和)將包含巴拿馬運河港口在內的全球43座港口,出售給美商貝萊德邀集的投資集團,雖遭到北京施壓,似乎未減緩其撤資計畫。外媒披露,長和擬分拆全球電信資產,赴倫敦上市,此電信業務貢獻集團4分之1的獲利,市值達150億英鎊,外界關注他是否要擺脫北京的掌控,並再度投下不信任票。
《路透》披露,消息人士稱,長和已經與一小部分財務顧問討論電信業務的計劃,分拆後的上市實體將持有長和在歐洲、香港和東南亞的電信業務,估值介於100億英鎊至150億英鎊之間。
消息人士說,長和計劃最早今年在倫敦上市,因交易的複雜性,上市時間可能會推遲。分拆準備工作尚處於早期階段,可能會根據重組過程而發生變化,重組過程需要事先進行,並需要股東批准。對此,長和拒絕評論。
根據《自由亞洲電台》查證的數據,長和的電信業務是該集團最賺錢的部分,2024年貢獻其四分之一的營業利潤,去年收益達約883.7億港元。若成功在倫敦上市,將成為近年來倫敦交易所的最大IPO之一,也是繼去年8月,長和集團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CK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imited)宣布在倫敦「第二上市」後的大動作。
該電台指出,日前曾深入分析,李嘉誠過去於多個關鍵時刻分散資產和業務風險。尤其是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以及香港、美中之間的政治動盪,李選擇大舉撤離中國和香港,並擴展歐洲、澳洲、北美和東南亞市場,其中英國是業務的重中之重。
目前李嘉誠的集團資產比重最多來自歐洲,達逾53%,其中23%來自英國。由90年代起,李嘉誠就在英國開展其投資王國,大手以數千億港元併購、收購和投資等方式,手推英國重要港口、天然氣、電訊、鐵路、機場、房地產、零售等核心業務。
《金融時報》曾統計,李嘉誠家族掌控著英國近40%電訊市場、約25%電力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近3分之1英國碼頭、逾50萬平方公尺土地資源等。加上集團有多家公司早年已於英國上市,一系列舉措被形容「已買下半個英國」。現在又傳出將分拆電信業務赴倫敦上市,令外界關注他是否要擺脫北京的掌控,再度投下不信任票。
早於1989年「六四事件」,解放軍血腥鎮壓北京學生,國內陷入動盪危機,外資大舉撤離中國。曾公開支持學生的李嘉誠,及後卻以「港資」身分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投資者,並走上時任領導人鄧小平開展「經濟改革」的順風車。同時,他亦分散風險,開始擴展國際市場,在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地,透過收購和併購等方式,包括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Husky Oil)、及英國主要貨櫃港菲力斯杜港等,將業務迅速遍及港口、石油、天然氣、基建、電信等多元化核心業務。
而當時亦正值香港「九七大限」將至,李嘉誠當時在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表示,計劃將香港業務比重由80%降至60%。雖然李曾否認涉及政治原因,但外界仍認為他是「以腳去向中共統治投下不信任票」。
據英國2018年解密的檔案顯示,李嘉誠在前英國上議院議員兼和記黃埔歐洲董事總經理德溫特(Lord Derwent)眼中「極度反共」,對北京官僚制度評價甚低,但他也是 「絕對現實主義者」,與北京高層保持很好關係。
據長和年報,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僅半年,李嘉誠就大舉拋售涉及其數百億港元的中國和香港業務和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包括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及香港地標之一「中環中心」等,另拆售多個香港基建業務部分股權,包括港燈、HGC固網服務。過去10年,中、港資產總額由佔19.2跌至9.7%,只有1036.9億元,佔整體資產9.7%。
同時,李嘉誠再加速國際化。2015年合併「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並將這些公司註冊地遷至開曼群島,被視為鞏固其國際地位,並以外資身分持續擴大國際版圖。
目前集團超過一半資產和收入來自歐洲;其次是「亞洲、澳洲及其他地區」,佔比逾1成半,香港和中國大陸只有約1成。目前單計歐洲收益,達775億港元,為中港業務總數(225億港元)的3倍。